
《三国志·卷四·魏书四·三少帝纪》收录了曹芳于嘉平五年八月颁布的诏书:“故中郎西平郭脩,砥节厉行,秉心不回。乃者蜀将姜维寇钞脩郡,为所执略。往岁伪大将军费祎驱率群众,阴图窥窬,道经汉寿,请会众宾,脩于广坐之中手刃击祎,勇过聂政创界,功逾介子,可谓杀身成仁,释生取义者矣。”
记得有一位姓于的“将军”,说东汉西汉、东晋西晋、南宋北宋是同时存在且都说对方为伪政权,刘秀和赵构九泉之下有知,一定会把他拉到地下说道说道。
“于将军”或许是没看过《汉书》《后汉书》和《晋书》《宋史》,甚至连相关评书都没听过——只要上过小学五年级,都不会犯如此低级的错误,当然他也可能是按照别人写的脚本念的,因为那些节目需要一些奇葩言论来吸引眼球——他说对了不稀奇,说错了才会引起关注甚至轰动。

小于子的话不靠谱,曹芳称费祎为“伪大将军”也挺过分,更过分的是蜀汉(或者叫季汉)高级将领总是被刺杀,有的成功了,有的没成功,就连武艺高强的刘备,也两次被刺客混到身边。
《三国志·先主传》记载:“郡民刘平素轻先主,耻为之下,使客刺之。客不忍刺,语之而去。”
这次刺杀,幕后主使有名有姓,而且刺杀动机也被“杀手”和盘托出,《蜀记》记载的对刘备第二次刺杀,主谋则是曹操:“曹公遣刺客见刘备,方得交接,开论伐魏形势,甚合备计。稍欲亲近,刺者尚未得便会,既而亮入,魏客神色失措。”
刘备本身就是一位武功高手(有武勇,力战有功),身高八尺的诸葛亮“有逸群之才,英霸之器,容貌甚伟”,估计当时没有哪一位刺客有把握能打过这君臣二人联手,刺客只好“越墙而走”。

有人怀疑曹操派来的那个刺客其实就是徐庶徐元直,因为徐庶进曹营并不是一言不发,而是先当了右中郎将,后又晋升为御史中丞——御史中丞基本是言官之首(御史大夫不常置),不说话哪行?
说徐庶会奉曹操之命刺杀刘备,大多数人都不相信,笔者当然也不信:徐庶确实武功很高(庶先名福创界,本单家子,少好任侠击剑),但他跟刘备的关系很好,而且还欠着刘备的人情,以曹操多疑的性格,就不怕徐庶一去不回?
刘备两次遇刺,幕后主使都被“揪出”,但车骑将军张飞和大将军费祎遇刺,谁是幕后主使,可就难说了。
张飞和费祎遇刺,肯定有幕后主使,但奇怪的是史书对此只字不提,范强(正史为范强,小说为范疆)张达到了东吴没有得到任何封赏就消失了(被送交刘备也是演义说法,正史并无记载),而郭脩似乎就是自作主张、退而求其次、临时起意:“欲刺禅而不得亲近,每因庆贺,且拜且前,为禅左右所遏,事辄不克,故杀祎焉。”

范强张达如何能进入张飞的中军大帐行刺,行刺后又如何能顺利逃到吴国,这都是不解之谜,但他不逃魏而逃吴,倒是可以理解的:这两个家伙要是逃到魏国,曹丕和夏侯霸都不会放过他。
曹魏和东吴都不是范强张达刺杀张飞的幕后主使,至于张飞遇刺,受益的除了东吴,还有哪一方势力,熟读三国史料的读者诸君都明白,笔者多解释,就是对大家的不尊重了。
费祎遇刺,谁是受益者,裴松之认为此事对曹魏和东吴都没有什么好处:“刘禅凡下之主,费祎中才之相,二人存亡,固无关于兴丧。”
刘禅或许是一位称职的守成之主,费祎也不是优秀的帅才,杀了刘禅换成太子刘璿或北地王刘谌,可能就是另一番景象了。费祎是蜀汉鸽派,有他在,姜维就难以对曹魏发动大规模进攻:“维自以练西方风俗,兼负其才武,欲诱诸羌、胡以为羽翼,谓自陇以西可断而有也。每欲兴军大举,费祎常裁制不从,与其兵不过万人。”

诸葛亮辞世后,刘禅废除了丞相制度,费祎以大将军录尚书事,就是军政一把手,而且他跟刘禅还是儿女亲家:“祎长女配太子璿为妃,虽自身在外,庆赏刑威,皆遥先谘断,然后乃行,其推任如此。后十四年夏,还成都,成都望气者云都邑无宰相位,故冬复北屯汉寿。”
从上面的记载可以看出,费祎其实是渴望当丞相的,但他当丞相与诸葛亮不同,诸葛亮是要兴复汉室,而费祎则是想多过几天安稳日子,为此还专门教训想继承诸葛亮遗愿继续北伐的姜维:“吾等不如丞相亦已远矣;丞相犹不能定中夏,况吾等乎!且不如保国治民,敬守社稷,如其功业,以俟能者,无以为希冀徼幸而决成败于一举。若不如志,悔之无及。”
诸葛亮在世的时候,一直是以攻为守,把战火阻隔在西川之外,因为他知道四川地盘还是太小,也没有什么战略纵深,一旦被曹魏或东吴深入腹地,川蜀门阀就会纳款输诚不战而降。

费祎是过一天算一天,说是等着有能耐的人出现,实际是把姜维也说成了无能之辈,更值得注意的,是郭脩之所以能在蜀汉当左将军还要“感谢”姜维——他是被姜维“抓”来的。
给《三国志》作注的裴松之认为郭脩刺杀费祎,既不是曹魏授意,而且毫无意义:“郭脩在魏,西州之男子耳,始获于蜀,既不能抗节不辱,于魏又无食禄之责,不为时主所使,而无故规规然糜身于非所,义无所加,功无所立,可谓‘折柳樊圃’,其狂也且,此之谓也。”
裴松之说郭脩原本就不是曹魏官员,也没拿过曹魏工资,这跟曹芳的诏书似乎有些矛盾,但据史料分析,郭脩应该并无家小在曹魏生活,“折柳樊圃,狂夫瞿瞿”典出《诗经》,意思是折下柳条编篱笆好心不得好报而被怒视,也就是说郭脩刺杀费祎,是帮了曹魏倒忙,曹芳之所以对他下诏褒奖,也是为了树一个典型而已——费祎死后,姜维放开手脚对曹魏大打出手,要是费祎还活着,姜维也只能小打小闹而已。

杀了一个鸽派,解放了一个鹰派,如果郭脩刺杀费祎是曹魏某位大佬授意,那可真是得不偿失。
当然,我们似乎也不应该怀疑姜维,因为姜维毕竟是蜀汉“最后的忠臣”,以郭脩为“死士”刺杀阻止他北伐的费祎,这样的事情姜维应该做不出来。
“姜维不是刺杀费祎的幕后主使”,这也只是笔者一家之言,就像张飞遇刺后没有人去调查范强张达背后是否有人一样,费祎遇刺,也是杀掉郭脩了事,这就不能不让人产生这样的疑问:蜀汉君臣遭遇四次刺杀,为何只有两次查出幕后主使?另外两次是不能查,还是查出来也不敢说?如果范强张达和郭脩行刺张飞、费祎都有幕后主使,您认为会是哪一个人或哪一方势力?
诚利和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